“宜生斋”的历史发展
“宜生斋”(老庞家)是由现经营者庞福光的太爷爷庞德魁老先生于清光绪12年(1886年)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桶子鸡是开封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宜生斋”店清末创建位于开封古老的鼓楼附近,经营桶子鸡、烧鸡。“宜生斋”从民间传统工艺作坊开始制作、探索和创新。期间经历了战火和各种的事件,但庞德魁老先生一直坚持经营料理,同时还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并嘱咐后人一定要将这一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在他的坚持不懈下,“宜生斋”走过了一个个春秋,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最终形成了“宜生斋”桶子鸡独有的味道,使得消费者品尝后难以忘怀。
1940年左右,“宜生斋”搬到了东大寺西侧的鼓楼街东口,以桶子鸡、烧鸡为主,兼营其他清真食品。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改造时,“宜生斋”同“马豫兴”、“尚豫兴”、“福兴斋”四家回族食品店合营,组成了“马豫兴鸡鸭合作商店”,继续制作经营具有传统风味的马豫兴桶子鸡、烧鸡及其他牛肉熟食品。第二代传人庞华海老先生被“马豫兴”聘为三位技师中的一员,一直经营到“文革”到来。“文革”期间,桶子鸡的经营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但此时,“宜生斋”的第三代传人庞文彬老先生在自家的后院默默对桶子鸡的用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微调和升级,让桶子鸡去除了一些传统的杂味,出锅时自身散发的香味扑鼻而来,不夸张的说,当时周边很远的距离都能问道它的味道。此外,桶子鸡的口味更佳的浑厚和持续,吃起来越发的有嚼劲,鸡皮和鸡肉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融合和味觉的搭配,香气在整个口腔中散发开来并持久的回味。
“文革”结束后,“宜生斋”恢复经营。改革开放以来,庞文彬从第二代庞华海老先生的手中继承了祖业,将它潜心研究和精心烹饪的这一美味食品奉献给了大家。八十年代初期,“宜生斋”店址位于北羊市街内医药公司侧对面,此时,桶子鸡的口味和工艺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自古云,酒香不怕巷子深。“宜生斋”老庞家充分印证了这句老话,“宜生斋”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更佳广泛的得到了消费者和专业吃货们的一致好评。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庞文彬老先生遵循了创始人庞德魁的遗愿,“专心制作,传承工艺”,将这一老字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宜生斋”第四代传人庞福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便帮庞文彬老先生在家中干活,选、宰、涮、褪、掏、清、煮一样不拉,日日如此,经过多年历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渐渐将这一传统技艺深深的印在了自己的心中。上世纪末,庞福光慢慢从庞文彬老先生的手中接过了家中的生意,此后放弃了在国企中优厚的工作条件,选择继承祖业,继续发扬“宜生斋”老字号,给广大的消费者奉献这一传统美食。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口味以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市场上现代化制作方法的涌现,以及效率成本问题,还有新时代的快餐业带来的冲击,庞福光先生坚持“宜生斋”一贯的理念。桶子鸡的制作延续百年来我们自己坊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对用料更加的精挑细选,让桶子鸡的美味既保留了多年来一贯的风味,同时也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庞福光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大半辈子的心血在其中,延续着对这一传统美味的奉献。庞福光先生还将烧鸡、鸡翅、鸡爪、鸡胗等其他产品的口味提升,还加入了双麻火烧、花生、花生糕等,丰富了宜生斋的产品,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至此,“宜生斋”渐渐确立了在开封乃至周边市场的地位,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有太多的新老客户不远驱车几百公里,从外省市前来购买正宗的“宜生斋”产品,也成为了佳节走亲访友的重要选择。面对市场对“宜生斋”产品需求的日渐扩大,为了满足需要,“宜生斋”桶子鸡店搬至北羊市街路口,并在开封市和其它省市内增设了十几家分店,使这一具有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能够让更多的人得以品尝。